學好百年黨史,傳承紅色基因”——記宜黃三中攜青少年活動中心實踐活動
來源:
宜黃三中
日期:2021-06-15 11:08:24
點擊:2414
屬于:校園新聞
為發揚光榮傳統,傳承紅色基因,延續精神血脈,引導廣大師生知史愛黨,知史愛國,緊緊圍繞“學百年黨史,傳承紅色基因”的活動主題,重溫歷史,接受革命傳統教育,頌揚革命精神,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,牢固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,以身作則、率先垂范,宜黃三中黨支部攜宜黃校外活動中心共同組織獲獎學生于2021年6月12日入東陂黃柏嶺進行黨史文化教育。
踏上征程,你歌我唱

6月12日早上8點,在宜黃三中黨支部書記羅賢剛同志的帶領下,青少年活動中心教師以及“學好百年黨史,傳承紅色基因--黨史知識競答進校園”黨史知識競賽活動中,獲得個人獲得一、二等獎的36位同學,紛紛整理著裝,坐上大巴,向第四次反圍剿主戰場、撫州市紅色教育基地——黃柏嶺出發。
“沒有共產黨,就沒有新中國…”一路上,車里飄蕩著嘹亮的歌聲,耳邊傳來的是羅書記的諄諄教誨,心里裝載的是對前方的期待。
初至遺址,滿心敬意

8.50,車子穩穩當當的停在了第四次反圍剿主戰場黃柏嶺戰役指揮部門口,下車的那一刻,全體師生的第一印象就是:莊重、肅穆,對革命英雄的敬意油然而生。
致敬英烈,傳承精神

活動第一項:前往瞻仰第四次反“圍剿”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墓,敬獻鮮花。
寧加興教師為挽聯添字,為革命先烈獻上崇高的敬意。
據導游介紹,紅軍第四次反“圍剿”東陂戰役犧牲的知名烈士不少于3800位,還有許多無名烈士為了革命的勝利長眠于此。
革命的勝利果實,是無數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;我們的今天,是英雄烈士奮不顧身打下來的。烈士陵園中,大家莊重的默哀、奏國歌、獻鮮花,深切哀悼長眠的烈士。
薪火相傳,生生不息,革命先驅用鮮血和生命淬煉的革命精神引人深思、催人奮進。
走下烈士陵園,導游介紹的“獨臂將軍”彭紹輝的故事,體會到革命戰士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。
緬懷過去,歌唱未來
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、艱苦奮斗、開拓進取、奮力前行,國家從封閉落后邁向開放進步,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,從“一窮二白”邁向繁榮富強,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、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,這些成就,都源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。
活動第二項:紅軍廣場上,師生合唱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》,這是對共產黨的歌唱,也是對未來的祝愿。
烈日驕陽下,八12班洪子策同學不幸中暑,暈倒在地。旁邊的同學及時扶起來到陰涼處并服下攜帶的十滴水,恰巧的是一同參觀的另一只隊伍來自于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。
專業的醫護人員迅速伸出援助之手,為該同學進行救治,熟練的手法,毫不猶豫的態度,展現了勇于擔當、樂于助人、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風彩。
走進偉人,夯實思想
休息片刻后,來到了紅一方面軍總部會議舊址“徐氏宗祠”門口,開啟了活動第三項:參觀紅色遺址。
映入眼簾的是第一部分:紅色宜黃。1929年1月,宜黃在中國工農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了第一個基層紅色政權——三溪鄉蘇維埃政府,這也是撫州市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。
“青山埋白骨,綠水吊忠魂。 錦繡河山收拾好,萬民盡做主人翁”,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朱德同志的名言,也是革命烈士的縮影。
房間里陳設的是馬克沁重機槍,于1883年發明,中國稱賽電槍。重量為45斤,口徑為11.4mm,它每分鐘可以發射600發子彈。
第二部分是發生在宜黃這塊紅土地上的輝煌征程: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兩大著名戰役——黃陂戰役和東陂戰役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了解歷史,才能看得遠;永葆初心,才能走得遠”,同學們在導游的解說下,走進這段光輝的歷史,感受革命烈士的紅色精神。
紅軍廣場正中間的紅軍雕塑是以革命烈士鄧鳳生為原型打造的,鄧鳳生謝絕升官發財,只為百姓謀福利的初心,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寫照。
革命精神是不朽的,傳承是一代一代的。這次的實踐活動,同學們深受感動,七11班徐娟娟和八20班熊文天代表全體學生發表觀后感想。
一口紅米飯,一心跟黨走
活動第四項:吃上紅米飯,感受革命情。
在革命精神的熏陶下,端菜、上菜,穿梭在人群里,第一個把熱菜送上桌,最后一位吃上飯的小同學,將革命精神踐行到生活中。
“感黨恩,緬先烈”,一碗碗的紅米飯,感受到當年的革命傳統、感受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。
本次實踐活動,我們充分領悟到“紅色基因”的精神和真諦。在今后的時光里,我們必須牢記總書記的敦敦教誨:“革命勝利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不是別人拱手相讓的,而是用流血犧牲換來的”,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,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繼續前進,讓紅色印記、紅色精神生生不息,把革命先烈為之奮斗、為之犧牲的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。